武漢理工大學:“三個強化”推進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落地見效
黨的二十大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為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指明了前進方向,確立了行動指南。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使命感,認真組織、精心安排、統(tǒng)籌推進黨的二十大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以下簡稱“三進”)工作,引導青年大學生深刻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準確把握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激勵青年大學生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強化組織領導,充分發(fā)揮馬克思主義學院主陣地作用
一是精心制定工作方案。堅持政治建院原則,將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成立“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工作組”,按照黨中央部署和學校黨委要求,及時制定《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工作方案》《馬克思主義學院關于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工作實施方案》等文件,統(tǒng)籌推進“三進”工作。二是系統(tǒng)推進學習培訓。第一時間組織全體師生收聽收看、熱議黨的二十大,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師生黨支部專題研學,通過專家輔導、集中研討、個人自學等形式實現(xiàn)師生學習培訓全覆蓋。學院教師牢記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師職責使命,做到先學一步、深學一層,力求全面準確把握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思想精髓和核心要義。三是集中開展專題宣講。成立師生宣講團,學校黨委書記信思金同志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為主題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馬克思主義學院25名教師、 35名學生作為師生宣傳團成員深入校園開展分眾化、互動式宣講90余場,取得了良好的宣講效果。
強化守正創(chuàng)新,充分發(fā)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
一是堅持全面準確及時,做到系統(tǒng)進教材。召開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工作會,對各門思政課的具體融入方案進行布置。依托國家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點、教育部首批示范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學科研團隊建設單位等優(yōu)勢,成立由“四個一批”人才、全國青教賽獲獎者、全國思政課教學能手等為成員的教案編寫工作組,形成“教材+教案+課件+講義”立體化教學資源體系。組織教師圍繞黨的二十大精神重大理論觀點深入開展研究,一批教師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學習強國等平臺發(fā)表解讀闡釋文章20余篇,有力提升了思政課教學的學理性和精準性。二是堅持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做到生動進課堂。完善“雙周集體備課+每周教學研討”教研機制,抓實三級備課,抓好示范教學,以“三進”工作為主題舉辦了線上線下10余期“精彩公開課”。以教育數(shù)字化賦能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推進智慧課堂教學模式。依托“一課一品牌”實踐教學平臺,聚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展經(jīng)典誦讀、演講比賽、微課大賽等一系列活動,充分激發(fā)課內外育人效能。三是堅持知信行合一,做到扎實進頭腦。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為主題,舉辦學術會、讀書會50余場,開展各類實踐活動20余場,同學們積極撰寫實踐報告、錄制短視頻、拍攝微電影、投身志愿服務等等,將堅定信念轉化為聽黨話、跟黨走、強國有我的奮斗行動。依托“武理馬院”“武理形策”“理音有你”等微信公眾號推出黨的二十大專題,推介大學生學習思政課各類成果400余份,部分作品獲得全國獎項。
強化統(tǒng)籌協(xié)調,充分調動“大思政課”育人資源
一是建好大師資體系。把師德建設放在首位,按照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素質要求建設專職為主、專兼結合、數(shù)量充足、素質優(yōu)良的思政課教師隊伍。深入落實黨委常委聯(lián)系思政課骨干教師、思政課骨干教師聯(lián)系服務學院“雙聯(lián)制度”,學校黨政管理干部兼任思政課教師走上講臺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行業(yè)企業(yè)先進模范、各級黨政領導干部結合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展思政公開課活動,提升思政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搭建大資源平臺。學校加快推進教育數(shù)字化轉型,大力推進思政課智課教學平臺建設,作為全國首批六所依托易班網(wǎng)開展大學生學習思政課網(wǎng)絡平臺建設的試點高校之一,依托易班網(wǎng)、理工易班網(wǎng)絡平臺,加強網(wǎng)絡思政課內容建設,構建思政課網(wǎng)絡聚合平臺,持續(xù)增強大學生對思政課的參與度和獲得感。三是善用社會大課堂。挖掘百年校史紅色資源、行業(yè)企業(yè)校友資源等開展思政實踐教學,以“喜迎二十大·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為主題開展重走長征路、紅色走讀、尋訪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足跡、暑期“三下鄉(xiāng)”等各類實踐活動,學生參與達2.2萬余人次,形成報告、視頻、感悟等各類實踐成果共計1000余項,引導廣大青年大學生挺膺擔當,以奮斗姿態(tài)激揚青春,書寫新時代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