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理工大學:深化黨建帶團建,以“三個動能”賦能青年成長成才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青年強,則國家強”,指出“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對廣大青年提出了“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的重要要求。近年來,武漢理工大學法學與人文社會學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以“紅色·領航”黨建帶“多彩·護航”團建為抓手,對標新時代共青團工作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始終牢牢把握思想驅動、組織發(fā)動、陣地帶動“三個動能”,從青年思想引領、基層組織建設和陣地建功力行三個方面著手,把增進團的引領力、組織力、服務力和貢獻度貫穿基層團建全過程,帶領廣大團員青年堅定不移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以新時代好青年應有的姿態(tài)在青春賽道上奮力書寫精彩答卷。
一、思想驅動:從價值引領上帶團,把穩(wěn)共青團事業(yè)發(fā)展前進的“壓艙石”
學院堅持從政治上著眼、從思想上入手、從青年特點出發(fā),依托“黨建引領+團建賦能”工作模式,用好黨史學習、用活紅色資源、用足榜樣激勵,引導廣大團員青年自覺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一是用好黨史學習強化理想信念教育。突出主題學習,充分發(fā)揮學院領導領學促學作用,把思想引領作為團組織建設工作的首要任務,開展內容豐富的黨史團課主題教育。學院黨委書記每學期講授《與黨同心,跟黨奮斗》主題團課,累計參學團員青年2000余人次,不斷筑牢青年理想信念根基。抓牢專題引領,各團支部圍繞關鍵節(jié)點和重大事件,廣泛開展“青春告白祖國”“歌聲中的黨史”等系列活動,通過重溫入團誓詞、同唱國歌團歌、講授專題團課等“沉浸式”體驗,讓紅色教育入腦入心。創(chuàng)新網絡巡禮,建強網絡引領陣地,落實意識形態(tài)工作責任制,形成“一支部一特色一巡禮”工作案例54篇,打好青年黨史學習“網絡牌”,廣泛號召青年學生積極參與政治學習,在新征程上傳承弘揚好偉大建黨精神。
二是用活紅色資源開展走讀探訪活動。堅持用紅色基因鑄魂育人,將國家發(fā)展、時代進步和社會變革的焦點熱點與青年成長成才需求點相結合,深入實施“紅色·家鄉(xiāng)行”青年探訪行動。2022年寒暑假期間,480余名學生黨員和近1400余名青年團員組成60余支行動分隊,黨員“紅”結對團員“青”,攜手奔赴祖國各地,通過實地探訪革命舊址、訪問身邊英雄楷模、感受家鄉(xiāng)發(fā)展變遷、誦讀馬列經典讀物等形式,在黨史學習教育常態(tài)化長效化中搭好紅色實踐“大課堂”、學好紅色資源“活教材”、筑好紅色領航“主陣地”,形成紅色“筆記”5萬余字,在一次次探訪、一場場活動、一遍遍記錄中,讓紅色精神在廣大團員青年中傳承下去、弘揚起來,把紅色記憶、紅色傳統(tǒng)與紅色基因深深植根于學生心中,引領廣大團員青年以實際行動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
三是用足榜樣激勵發(fā)揮示范引領作用。在廣大青年團員中大力發(fā)現榜樣、選樹榜樣、宣傳榜樣,高擎表彰先進典型的激勵之炬、點亮彰顯卓越引領的傳承之光、補足催發(fā)奮進動能的精神之鈣,在青年群體中積極宣傳身邊的正面典型,把校院師德典型、風云人物、精英團隊、“薪火”榜樣和學習標兵特別是青年骨干邀請到主題團日、團課、團建中來,分享他們的心得經驗、挖掘他們的“精神富礦”,將他們“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的事跡講給青年聽、帶著青年做,引導團員青年對標先進榜樣、校正思想偏差、端正價值追求,解決好信仰信念這個“指南針”問題。近年來,學院先后培育“全國最美大學生”黃鶯、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譚清、第十屆“全國林護杰出社會工作獎”獲得者陳靜、“學憲法 講憲法”知識競賽高校組全國第二名和湖北第一名獲得者翁怡靖、湖北省“大學生自強之星”張越、湖北省“社會實踐先進個人”柯萌等一眾閃耀群星。
二、組織發(fā)動:從規(guī)范標準上建團,建好共青團服務師生群眾的“橋頭堡”
學院堅持黨旗所指就是團旗所向,在政治建設、組織建設、團干部隊伍和團員隊伍建設等方面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團”,不斷增強共青團的政治性、先進性和群眾性,持續(xù)強化團組織的政治功能,使團組織更加堅強有力,團的事業(yè)充滿活力。
一是從嚴抓好政治建設。始終加強黨對共青團和青年工作的領導,在引領青年、凝聚青年、服務青年上狠下功夫,形成了黨團互促互進、共同發(fā)展的良好局面。學院黨委將團的建設納入學院“12345”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總體規(guī)劃以及黨建責任制考核,召開黨委(擴大)會專題研究共青團與青年工作,在團干選拔和任用、組織設置和運行、團員教育和管理等方面把關定向,實現團建工作與黨建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推進。明確團組織在學院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體職責,引導各師生黨支部依托特色“法社風華”青字品牌建設,探索形成黨團工作聯動、黨團活動聯辦、黨團服務聯進的生動局面。
二是從嚴抓好組織建設。持續(xù)開展基層團組織規(guī)范化建設,嚴格遵守團員檔案、組織關系轉接、團費收繳等團務工作清單制度,深入推進基層團支部對標定級工作,大力推動班團一體化實質性融合,全面推行注冊志愿者制度,學院學生志愿者注冊率100%。管好用好“智慧團建”,把共青團員在網絡上組織動員起來,推進組織管理扁平化。持續(xù)加強“學社銜接”工作,“學社銜接”達100%。規(guī)范開展“三會兩制一課”,探索“互聯網+”等組織生活新模式,提升團組織生活的時代性和實效性。采用“集中動員、統(tǒng)一部署、以老帶新、黨團共建”的方式有效開展青年團員“雙基”教育,開展團干部聯系基層和“我為師生辦實事”活動,抓實基層團支部書記述職評議考核,切實夯實基層團組織建設基礎。學院團委、學生會、研究生會等團學組織在學校年度考核中持續(xù)位列前茅,學生班團在優(yōu)秀班集體評選、“五四”表彰、志愿服務項目競賽和理工易班十佳網絡人氣班集體評選等活動中屢獲佳績。1個團支部進入2022年全國高校“活力團支部”最具組織力top100榜單。
三是從嚴抓好團干部和團員隊伍建設。打造學生團學干部“一站式”培訓體系,定期舉辦“FAST”學生骨干訓練營、“法社英才”培訓班、支書班長領導力提升交流會,確保學生團學骨干培訓覆蓋率達100%,不斷提高團學干部開展思想政治引領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實現對團組織、學生會、學生社團負責人和學生骨干教育培訓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轉變。近三年來,3人入選湖北省青馬培養(yǎng)工程,3人獲評湖北省“社會實踐先進個人”,30余人次榮獲學?!扒嗄晡逅莫務隆薄皟?yōu)秀共青團干部”“優(yōu)秀研究生干部”“理工好班長”等榮譽稱號。借助黨校、團校和青年大學習等平臺載體,加強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青年化闡釋,持續(xù)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度傳播、落地生根,讓廣大團員青年清楚自己缺什么、明白國家需要什么,使各基層團支部和團員青年學有方向、干有目標。持續(xù)鞏固推優(yōu)入黨工作成果,把團組織推優(yōu)作為吸納新鮮血液的重要渠道,逐步使團員青年成為黨組織發(fā)展青年黨員、儲備后備力量的主要來源。
三、陣地帶動:從作用發(fā)揮上強團,壓實青年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硬擔當”
學院始終堅持以黨建帶團建、提升青年精神素養(yǎng)、引領青年崗位建功為發(fā)力方向,搭建各類不同維度的陣地平臺,幫助團員青年在黨的指引下找準成長方向,走好成才之路,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才華、建功立業(yè)。
一是讓團員青年在志愿服務中磨礪。學院先后成立“心心語”“知意語伴”“手護光明”“育禾”等4支品牌志愿服務隊,依托湖北省殘疾人聯合會、中國殘疾人事業(yè)發(fā)展研究基(中部地區(qū)唯一省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社會工作學科專業(yè)的支持,不斷提升志愿服務精細化、專業(yè)化和社會化水平。2022年,共招募發(fā)布志愿服務項目80余項,超2200余人次參與其中,形成了由點及面、層層遞進、普遍輻射的志愿服務示范鏈條,其中“知意語伴—留學生漢語提升計劃”堅持每周輔導留學生漢語學習,幫助留學生近140人,累積服務時長達1700小時,展現出新時代青年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與傳播的志愿擔當。2023年,貫徹落實湖北省委省政府關于廣泛開展美好環(huán)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相關部署要求,推進高校與社區(qū)結對共建,組建湖北省“青力締造”青年志愿服務隊——武漢理工大學襄陽分隊,發(fā)揮社工專業(yè)特長探索創(chuàng)新基層社會治理路徑,推進“決策共謀、發(fā)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走深走實,多次受到湖北日報網宣傳報道。學院“心心語”助殘志愿服務隊獲批“湖北省本禹志愿服務隊”創(chuàng)建團體,“育禾”家教服務隊獲評“七彩四點半”全國示范百強團隊。
二是讓團員青年在實踐育人中奮進。學院堅持以青年學生實踐能力鍛造為要義,積極關注學生在課堂之外的時間與空間動態(tài),在學生宿舍園區(qū)搭建“第二課堂”平臺,傾力打造“法社風華—慧載”宿舍園區(qū)文化活動品牌,深度聚焦學生課外技能提升、文體素質鍛煉、審美情趣培養(yǎng)、生活能力歷練與傳統(tǒng)文化弘揚,扎實開展各類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宿舍園區(qū)文化活動,不斷豐富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打開方式”,讓廣大團員青年既做活動的組織者,也當活動的參與者。依托專業(yè)特色,按照組織、平臺、項目、隊伍“四維一體”模式系統(tǒng)推進社會實踐,通過構建紅色行、振興行、志愿行、勞動行、追夢行、同心行“六大行動”實踐育人全域體系,深化拓展黨史學習教育、知識產權強國、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農村養(yǎng)老實踐、留守兒童關愛、民族團結進步和訪企政務實習“七項主題”實踐育人特色格局,精心打造青年社會實踐“行走的思政課堂”,引導學生在不斷融入國家和社會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2022年先后開展“中國行·我們行”“青年有為·強國有我”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團員青年參與人數達2200余人,事跡先后被人民日報、新華網、學習強國和荊楚網等主流媒體報道,1人獲評全國“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優(yōu)秀個人,1份調研報告入選全國大學生暑期實踐成果TOP10榜單,1支團隊獲評湖北省優(yōu)秀暑期社會實踐團隊,2名師生獲評湖北省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個人。
三是讓團員青年在五育并舉中出彩。堅持德育鑄魂,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道德品質教育、勞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動員廣大團員青年加入“四史”領學宣講團,積極推進網上共青團建設,開展正面輿論宣傳、創(chuàng)新網絡輿論斗爭,不斷提升思想引領力。堅持智育明志,打造“思想匯”“一周同桌”“筆法有道、記錄有函”等學風建設系列活動,實施“格木杯”公務員模擬招錄大賽等生涯喚醒行動,擴大雙創(chuàng)教育面,完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實踐平臺,深拓青年“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造”新機遇。近五年,學院青年學生在“挑戰(zhàn)杯”競賽、廣告藝術大賽等各類學科競賽中獲獎200余人次;學生團隊獲2019年“法理爭鳴”湖北高校法學專業(yè)辯論賽第一名,于2016年、2021年勇奪華中高校模擬法庭對抗賽冠軍。堅持體育勵行,深入推進“三走”系列活動,創(chuàng)新開展“年級周課進操場”戶外趣味運動會,學院在2022年第十九屆?!袄砉け被@球賽中分別榮獲男籃、女籃雙料冠軍。堅持美育潤心,學院連續(xù)多年在“金秋杯”藝術文化節(jié)中打造系列精品原創(chuàng)節(jié)目,朗誦《在變老之前遠去》、舞蹈《唐宮夜宴》和歌曲《不忘初心》分別在武漢理工大學“金秋杯”朗誦比賽、舞蹈比賽以及“唱響理工”校園歌曲大賽中榮獲二等獎與優(yōu)秀獎。堅持勞育塑品,連續(xù)三年持續(xù)開展“防疫有我?愛衛(wèi)同行”愛國衛(wèi)生運動,創(chuàng)新開展“寢室?變變變”愛衛(wèi)靚舍活動,廣大團員青年積極投身疫情防控、“迎學子回家”宿舍大搬遷等急難險重工作中,以身體力行有效歷練樂觀向上、艱苦奮斗的良好品性。